在试管婴儿的“上半场”——促排卵阶段,有一个数字,几乎牵动着每一位女性的神经,那就是“取卵数”。
真相一:“理想获卵数”是一个“区间”,而非“峰值”
“最佳区间”是多少? 通常认为,单周期获取8至15颗成熟卵子,是达到最高活产率的“理想区间”。 当获卵数低于8颗时,活产率会随之下降,因为可供选择的胚胎数量有限。 而当获卵数超过15颗,尤其是超过20颗时,活产率将不再显著增加,甚至可能因为一些负面因素而略有下降。
为什么“极多”不等于“极好”? 卵巢过度刺激(OHSS)风险剧增:过多的卵泡发育,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,显著增加OHSS的风险,危害母体健康。 卵子质量可能“参差不齐”:过于激进的促排方案,可能会催熟一些本不该发育的“陪跑”卵泡,导致最终获取的卵子成熟度和质量“水分”较大。 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受损:极高的雌激素水平,会让当周期的子宫内膜环境,不利于胚胎着床。
真相二:“卵子质量”的重要性,远大于“卵子数量”
一个残酷的现实:对于**高龄(>35岁)**的女性来说,即便我们通过促排,获取了15颗卵子,但其中可能只有2-3颗,是染色体完全正常的“特种兵”。其余的,都因为“年龄”的原因,存在这样那样的内在缺陷。 一颗“好卵”的价值:相反,对于一个卵巢功能减退(DOR)的患者,如果我们通过温和刺激,只获得了3颗卵子,但其中恰好有那么一颗是染色体正常的“天选之子”,那么她最终的成功希望,依然是非常大的。
对于年轻、卵巢功能好的患者:我们有信心在获取理想数量的同时,保证卵子的质量。 对于高龄、卵巢功能差的患者:我们的策略核心,将从“追求数量”,彻底转向**“优化并珍惜每一颗卵子的质量”**。我们会采用更温和的方案,甚至通过“卵子累积”的策略,去努力为您找到那一颗最宝贵的“特种兵”。
真相三:您的“基础卵泡数(AFC)”决定了“取卵数”的天花板
什么是AFC? 基础卵泡数(Antral Follicle Count),是您在月经周期第2-3天,通过B超可以看到的、那些直径在2-10mm之间的小卵泡。它们是本周期可能被我们“唤醒”的全部“预备役士兵”。 它如何决定“天花板”? 如果您的B超显示,双侧卵巢总共只有6个基础卵泡,那么无论我们使用多大的药量,本周期最终的获卵数,都不可能超过6个。强行用药,反而可能导致卵泡过早黄素化或质量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