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进入促排卵阶段后,那间小小的B超室,便成了您未来十几天里,最牵动人心的“战场”。
潜台词一:“看得见的”不等于“全部”,数量波动是常态
“募集”的非同步性:在促排卵药物启动的初期,不同卵泡对药物的“反应速度”是不同的。有些“积极分子”会率先“起跑”,迅速长大,在B超下清晰可见。而另一些“慢热选手”,可能还躲在卵巢的深处,体积很小,暂时无法被B超清晰地捕捉到。它们不是“消失”了,只是暂时“隐身”了。 “优势卵泡”的干扰:在促排过程中,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卵泡长得特别快,成为“优势卵泡”。它可能会在B超探头的某个角度,“遮挡”住它身后那些小一点的“弟弟妹妹”,从而造成视觉上的“数量减少”。 机器与操作的微小误差:B超终究是一个依赖于机器性能和医生操作手法的检查。不同时间、不同角度的观察,出现1-2个卵泡的数量差异,是完全正常的。
潜台词二:“大小不均”是必然,“集团化”生长是目标
绝对的“均匀”几乎不存在:正如上文所说,不同卵泡的起跑速度和生长速度,天生就存在差异。指望所有卵泡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,齐刷刷地长大,是不现实的。一定程度的“大小不均”,是促排卵过程中的必然现象。 我们的目标是“集团优势”,而非“单兵作战”:生殖医生的调控艺术,就在于此。我们会通过调整用药,一方面抑制那个“领跑”的优势卵泡不要“冲得太快”,另一方面“鞭策”那些落后的卵泡“赶紧跟上”。我们的目标,不是让所有卵泡长到一模一样大,而是让它们形成一个“优势卵泡集团”。 “可用”的标准是什么? 当这个“集团军”中,有至少2-3个卵泡的直径达到18mm以上时,就标志着整个卵泡集团已经接近成熟。这时,医生就会安排“夜针”。夜针的作用,是让这个集团中,那些直径在14mm以上的所有卵泡,都能完成最后的“终末成熟”,从而在取卵时,都有可能获取到成熟的卵子。